|
李谷 (五代大臣)
李谷 (五代大臣) 李谷(903年—960年),字惟珍,颍州汝阴(今安徽阜阳)人。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。 李谷二十七岁时举进士,历仕后晋、后汉两朝,累官权判三司。后周建立后,加户部侍郎,旋即升任中书侍郎、平章事(宰相)。显德元年(954年)加右仆射、集贤殿大学士,从世宗伐太原,班师后,进位司空、门下侍郎。次年,召为准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,兼知卢、寿等州行府事,率军讨伐南唐。后因病还朝,以年老罢相,改授守司空。周恭帝即位后,加开府仪同三司,进封赵国公。 李谷为人厚重刚毅,善谈论,与韩熙载友善,时称“朴(王朴)能荐士,谷能知人”。建隆元年(960年)去世,年五十八,追赠侍中。
人物生平 李谷二十七岁时举进士,先后在五代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三朝为官。后晋天福年间,擢监察御史,历任开封府太常丞、虞部员外郎、吏部郎中等职。 开运元年(944年),他随后晋出帝(石重贵)征契丹,任枢密直学士,加给事中。 开运二年(945年),出任磁州刺史、北面水陆转运使。后为契丹所俘,连拷问六次,皆不屈。后汉初,任左散骑常侍,不久掌开封府,迁工部侍郎。 乾祐年间,郭威西征时,李谷任西南面水陆转运使,后改任陈州剌史。 后周广顺元年(951年),加户部侍郎。不久任中书侍郎、平章事。当时,官府禁牛皮法甚严、违者处以死刑。李谷计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数后,规定每十顷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,多余的皮革,允许百姓自己使用。他还奏请废除屯田,实行按州县纳税、服役的制度。 广顺二年(952年),为东京留守,掌开封府事。 显德元年(954年),加封右仆射、集贤殿大学士。后从世宗征太原,师还,晋升司空、门下侍郎、监修国史。是年,黄河缺口,李谷奉命率十数州民工抢堵。按时完工。 显德二年(955年)冬,后周议伐南唐,以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、兼知庐、寿等州府事。后周恭帝即位时,进封赵国公。 显德七年(960年)春,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天下,建立北宋。赵匡胤即位后,派使者前往洛阳,赐李谷钱物。[1] 李谷初归洛阳时,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因李谷为当朝名相,特赠他钱五十万及其它器物。至此年四月,李筠连同北汉,举兵反叛。李谷闻讯后,忧愤成疾,于七月乙卯日病逝,享年五十八岁。赵匡胤闻讯后“震悼”,为其辍朝两日,册赠侍中。 传见《宋史·李谷传》。子李琰后为南郭李氏。
人物评价 总评 李谷为人厚重刚毅,善谈论,时称“朴(王朴)能荐士,谷能知人”。 历代评论 柴荣:昔事先朝,勤劳王室,暨登上相,佐佑朕躬,疾因忧国而有加,志在避权而知足,烦变调而斯久,释难重以为宜。 司马光:时国家新造,四方多故,王峻夙夜尽心,知无不为,军旅之谋,多所裨益。范质明敏强记,谨守法度。李谷沉毅有器略,在帝前议论,辞气慷慨,善譬谕以开主意。 脱脱:李谷、边归谠、窦贞固、李涛辈,或在庙堂,或侍帷幄,世主之所宠任,社稷之所倚赖,而更事异姓,不能以名节生死,伦义废矣。且谷以筹策自名,乃不能料艺祖有容人之量,及受李筠馈遗,惧其见杀,遂以忧死,又何缪耶? 王夫之:自杨邠等以羽翼刘氏之宿将,威振朝廷,权行疆内,而一旦伏尸阙下,如圈豚之就烹;于是而所谓功臣者,始知人主自有其魁柄,不待战争,而可刈权奸若当门之草。故郭氏之兴,王峻、侯益之流,不敢复萌跋扈之心;而李谷、范质、魏仁浦乃得以文臣衔天宪制阃帅之荣辱生死。
逸闻趣事 壮志豪言 李谷与南唐时名臣韩熙载相友善,他们之间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。据说李谷与韩熙载在正阳分手时,两人举杯痛饮。韩熙载对李谷说:“吴国如果用我为宰相,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。”李谷笑着回答说:“中原如果用我为相,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。”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。后来,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,采用他的谋略,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;而韩熙载在南唐,却无所作为。 慧眼识英 李谷出征淮南时,记室李昉随行,掌管军中章奏。李昉后因病请求先回朝,李谷看着他说:“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。”后来,李昉果然成为了宋初的文学名相。
个人作品 《全唐文》录有其文一篇:《请以政事封付史官疏》。
史料记载 《宋史·卷二百六十二·列传第二十一》 |